Wednesday, February 18, 2009

以慈悲心行六度波羅蜜—四 海濤 輯

以慈悲心行六度波羅蜜—四 海濤 輯
九、慈悲是大乘佛教的心髓。
1.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,是般若波羅蜜之母。菩薩以大悲心故,得般若波羅蜜;得般若波羅蜜故,得作佛。
2.「慈與悲雖同為無瞋性,但以四義不同而二分:
一、以功能不同,故悲能拔苦,慈能與樂。
二、以治患不同,故悲止害覺,慈息貪欲,又悲能除微細之瞋,
慈能遣粗重之瞋。
三、以境界不同,故悲心多緣苦眾生而起,慈緣無樂眾生而起。
四、以得報不同,故悲得空處,慈生遍淨。」《大乘義章》
3.「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本,從悲而出,瞋為滅悲之毒。……當觀瞋恚其咎最深,三毒之中無重此者。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,諸心病中第一難治。……瞋恚之人譬如毒蛇,人不喜見。
4.復次能修忍辱慈悲易得。得慈悲者,則至佛道。……復次修忍之人,雖不行布施、禪定,而常得微妙功德,生天上、人中,後得佛道。
5.忍辱有二種:生忍、法忍。菩薩行生忍,得無量福德;行法忍得無量智慧。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,得如所願。
6.菩薩求佛道故,要行二忍:生忍、法忍。行生忍故,一切眾生中發慈悲心,滅無量劫罪,得無量福德;行法忍故,破諸無明,得無量智慧,二行和今故,何願不得。
7.阿鞞跋致菩薩從初發意已來,聞是法堅固,其心不動不轉。一切諸煩惱箭不入故名為堅,一切外道魔民不能轉故名不動,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,故名不轉。是菩薩以如是三種心行六波羅蜜入菩薩位。……入菩薩位者名阿鞞跋致。」《大智度論》
8.菩薩有四法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羅蜜。
一者,常以法施施導與人;二者,不說他人毀禁之罪;
三者,善知攝法教化眾生;四者,解達深法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