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February 25, 2009

菩薩的慈悲觀—二 海濤 輯

菩薩的慈悲觀—二 海濤 輯
1.菩薩摩訶薩不具五事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:
一者、不發菩提之心;二者、不得憐愍之心;
三者、不懃精進;四者、不敬重戒;
五者、不知一切世事。
2.如是菩薩能觀眾生及以法相生於大悲,不能觀察無緣之相生於大悲,是故不得名為大悲。如來能具如是三種故,名大悲菩薩。
3.菩薩修集大悲故,得身寂靜、得心寂靜。以是身、心寂靜因緣故,能破眾生所有煩惱,住於淨地、一子之地,於諸眾生愛之如子。
4.菩薩以大悲因緣故,為諸眾生懃行苦行,心無悔退。如聲聞道,悟四諦時,受無漏樂;菩薩修悲亦復如是。
5.菩薩修悲但為眾生,不為自身;修悲因緣,菩薩乃至不惜身命及外財物;修悲因緣,捨身、受身,終不毀失如來禁戒,難得三昧即能得之,難得智慧即能得之。
6.是故如來於經中說:「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在何處?當言住於大悲。無量無邊不可稱計,故名大悲。」
7.菩薩修集是無量心,得現在樂,能令眾生遠離苦惱,得無量無上功德之聚,莊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8.菩薩摩訶薩成就、具足菩薩戒者,能為一切眾生僕使。若為眾生之所瞋罵、打害、劫奪,則生慈心。若見眾生厚重煩惱,發憐愍心,為欲破壞眾生煩惱。
9.菩薩繫心思惟諸善方便,於諸眾生心無姦曲,任力所能施眾生樂,不求恩報,不懷瞋恨。
10.為壞眾生瞋惱心故,思惟方便,知恩、念恩。無有求者,先意行施。若己所有不施求者,不得成就菩薩禁戒。
11.求者三至,若不施者,是名犯重。不犯者,若以方便善語慰喻,令彼求者不生恨心。
12.求者二種:一者、貧窮,二者、邪見。不施貧者則便得罪,不施邪見則不名犯。若不犯者,是名善行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