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February 21, 2009

不放逸能成就諸菩提分—四 海濤 輯

不放逸能成就諸菩提分—四 海濤 輯
九、不放逸行能斷除三障
1.復次諸仁者!菩薩所行六波羅蜜一一具有三所治障,若住不放逸速能除斷。何等為三?
2.謂自不布施,不欲他施,瞋能施者;
3.自不持戒,不欲他持,瞋能持者;
4.自不忍辱,不欲他忍,瞋能忍者;
5.自不精進,不欲他精進,瞋能精進者;
6.自不修定,不欲他修,瞋能修者;
7.自無智慧,不欲他有,瞋能有者。
8.如是名為菩薩六度,一一見有三障差別,不放逸行之所除斷。
十、總結不放逸諸功德
1.諸仁者!我以如前所說之義,言諸菩薩住不放逸,則得成就三十七種菩提分等一切善法,證於諸佛無上菩提。
2.諸仁者!此不放逸菩薩入於如是菩提分法已,則出一切生死淤泥,出生死已,於一切法都無所見;無所見故,無所言說;無所言說故,則得入於畢竟寂靜。
3.云何名為畢竟寂靜?以一切法非所作,非所作故,不可取;不可取故,無有用;無有用故,不可安立;以之為有,不可安立;以為有故,應知即是畢竟寂靜。
以上講義資料整理自《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》
◎《法句經.不放逸品》
1.不放逸是不死道,放逸是死路;不放逸者不死,放逸者有如早已死去。明了這道理,不放逸的智者樂於精進、樂於聖界。
2.若某人精進、有正念與身語意清淨、慎重行事、防護諸根、依法生活及不放逸,他的聲譽與幸福得以增長。
3.愚者恣情放逸,智者則如守護珍寶一般,珍惜地守護著不放逸。
4.人們不應放逸,不應沉湎於欲樂,因為勤奮的人,通過禪修,即會得證至上樂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