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February 16, 2009

今生與來世—二 海濤 輯

今生與來世—二 海濤 輯
1.若有眾生不善行布施,再獲人生時,窮困潦倒,此乃貪婪之報。
2.若有眾生樂善布施,再獲人生時,即得家富盈滿,此乃好施之報。
3.若有眾生恆順眾生,謙虛待人,尊敬應敬之人,再獲人生時,生於高貴之家,此乃謙虛恭敬之報。
4.若有眾生不親善知識和善德之人,不求知何為善惡、對錯、應修非修、應做非做,何為自利自毀之事,再獲人生時,愚昧無知,此乃不善求好學之報。
5.若有眾生親近善知識和善德之人,善向他們探求,再獲人生時,智慧圓滿,此乃上求好學之報。
6.一個嫉妒成性、吝惜傲慢之人,他的身上帶有不願向他人布施、輕看小瞧他人的習性。因此,注定要轉化為貧窮、墮落至困境的菌體,二者之間具有親和性。
7.佛教以智慧和慈悲之光,照耀和溫暖了整個世界,給在生死大海中掙扎的每一眾生施予慈愛之熱流。
8.佛教的慈愛對貧者或富者都有感召力,因為佛法教導信徒要提高低賤者、幫助窮困者、需求者和不幸者,照顧病者、安慰痛失親人者、同情罪惡者、啟迪無知者。
9.一個人應不被惡言惡語憂惱;如同微風不粘網孔,一個人應不被這個無常世界的虛妄快樂所迷惑。
10.慈愛包容了一切眾生,悲憫包容了痛苦之人,隨喜包容了富者,而平等包容了善和惡、愛和非愛、樂和非樂。
11.悲憫是一種甜蜜的美德。它使高尚者有慈愛之心,為他人的痛苦而顫抖,有限的同情不是真正的悲憫。
12.悲憫之人像花一樣溫柔,他無法忍受他人的痛苦。
13.願每一個人對一切眾生培養無礙慈念,如同母親冒著生命危險保護自己的獨生兒子。
14.菩薩的行為完全受悲憫一切眾生之心的驅使,絕對的無私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