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February 16, 2009

佛菩薩的悲心—二 海濤 輯

佛菩薩的悲心—二 海濤 輯
1.「如來之室者,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也。如來衣者,柔和忍辱心是也。如來座者,一切法空是也。」—《法華經.法師品》
2.佛心者,大慈悲是也。
3.菩薩處眾生中,行三十二種悲,漸漸增廣轉成大悲。
4.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,是般若波羅蜜之母,諸佛之祖母。菩薩以大悲心故,得般若波羅蜜。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。—《大智度論》
5.求道者已以智慧斷了一切渴愛的潛在影響力,所以不會無區別的近於一切眾生。
6.因為大悲,求道者不捨眾生,所以不會遠離眾生。
7.求道者為了自利,已經斷了一切渴愛的潛在影響力,所以趨向涅槃的無上願,就像不赴大涅槃的種姓人一樣,不會向涅槃推進。
8.戒定慧知見生,三明道六通品發,慈悲十力無畏起,眾生善業因緣出。—《無量義經》偈
9.小慈但心念與眾生樂,實無樂事。小悲名觀眾生種種身苦心苦,憐憫而已不能令脫。
10.大慈者念令眾生得樂亦與樂事,大悲憐憫眾生苦亦能令脫苦。
11.大慈大悲名為佛性。何以故?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形。一切眾生必定當得大慈大悲,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。(南本《大般涅槃經》)
12.釋尊坐在菩提樹下,對付惡魔誘惑時,魔軍所降火炎、火粉,都由於他的慈無量心,紛紛化為美麗的蓮華花瓣。
13.大乘佛教的修行者稱為菩薩,是具有救眾生大慈悲心的人。他立誓要救一切眾生。這種誓願出自慈悲心,所以叫做「悲願」。他要以適於機宜的一切手段方便,來救眾生。
14.原始佛教乃至小乘佛教,都把前世乃至成道前的釋尊,稱為菩薩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