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April 23, 2009

慈悲的生活—一 海濤 輯

慈悲的生活—一 海濤 輯
1.我們認為由外在而來的安樂,實際上來自我們內在、來自我們自心。沒有任何東西只來自外在,每件事都取決於你怎麼想。雖然它或許顯得是從你的心之外而來,那只是問題生起的助緣。
2.讓我們內心不安、忿恨等因素,是因為在剛碰到事情時,我們就貼上負面的標籤,進而相信自己安立的標籤,而最後就看到不好的、負面的,讓自己變得不開心、憂鬱、甚至去自殺。
3.日常生活上可以這樣分析我們心的造作:看清楚別人對我們的態度、行為,為什麼會對我們產生傷害?那是由自己的煩惱引發的問題,而不是自己慈心、悲心、利他心所帶來的問題。
4.所以當別人做出傷害我們的行為,完全都是由我們自己心裡去認知的。能體會到這一點,是生活上一切安樂的來源,看清讓別人傷害到自己的根本,完全在於自己負面的想法。
5.日常生活的一切,就是這樣剎那剎那由自己的念頭、自己假立的名言來造作。由此可以很清楚地瞭解,一切都來自於自己的心。因此,要生活上隨時遠離痛苦、享有安樂、內心平靜,就得平時學習貼正面的標籤。
6.不管遇到多大的災難——事業上的挫敗、身體上的疾病、人際關係的困擾——要儘可能思惟這些問題的好處,思考它如何利益我們的心。
7.我們每日廿四小時的所有行為,每一項都可以變成成佛的因、解脫的因、來世安樂的因,或投生於三惡趣的因。這完全取決於我們的發心。
8.你的動機能決定行為是否變成法行、安樂因,或惡業、苦因。
9.修行與否,不在於行為的方式:諸如禪修、祈請、誦經,而是決定於行為的緣由、動機。
10.貪著今生的動機,具有干擾內心的負面影響,讓心不得安寧。所以,這種動機與行為本身均歸類為不善行。它們之所以是不善行,是因為果報是苦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